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邮政特邀社会监督员丁德芬建议: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多方努力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 文/记者:郭荣健 通讯员 刘立群
“我们到快递网点调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废旧快递包装回收装置,那些完好的纸箱,重新贴上运单就可以再次循环使用,这种做法非常好。”“现在我们在网上购物,很多时候都不再重复包装,只是在商品包装上贴了一张运单就送过来了,收到时里面的商品也是完好无损的,这非常值得鼓励和推广。”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在接受《中国邮政快递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她在履职中所观察到的快递包装的积极变化。不过,作为国家邮政局聘任的邮政特邀社会监督员,丁德芬对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今年两会,她准备向大会提交一份关于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建议。
“从快递业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在关注快递包装的问题了。”丁德芬告诉记者,她参与公益行动已经20多年,在2015年还发起成立了东至县公益志愿者协会。全国人大代表、邮政特邀社会监督员、公益志愿行动积极参与者的多重身份,让她对快递业高速发展中所伴生的快递包装问题,更多了一分关注。在芜湖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池州市邮政管理局的支持下,丁德芬对快递包装绿色治理进行了深入调研。她发现,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邮政局在2021年就组织开展了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并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8部门在2023年还进一步出台了《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但依然存在公众和消费者对试点实施情况的知晓度不高、企业参与不积极、快递员每天接触的快件中使用循环包装的占比不高等问题。
“2024年,安徽省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达到69.59亿件,同比增长22.07%,约为5年前的4.5倍,快递包装的废弃物也在相应的增加。”在丁德芬看来,尽管很多快递包装可以通过社会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入循环利用,但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看,“在快递系统内的多次重复使用,是性价比最高的”。
实际上,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涉及商品生产制造、电商平台、寄递企业、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实效。在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建议中,丁德芬提出,“依据《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推广合作机制”,由政府部门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对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制定科学的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推广方案。
此外,丁德芬还建议,“敦促寄递企业、电商平台企业将推广可循环包装纳入企业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目标”。她提出,推动企业设置绿色快递包装量化目标,将可循环快递包装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落实并作出公开承诺;定期公布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情况;建立快递包装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电商平台在订单生成页面为消费者提供可循环快递包装选项;在同城生鲜配送、公文寄递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场景中推广应用可循环包装等。
丁德芬在建议中还提出,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寄递企业、电商平台企业、志愿服务组织等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利用现有终端网点资源设立共享回收设施,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建立快递包装循环体系。“我们可以参考亚马逊使用可回收纸填充物来替代塑料气垫,减少对一次性塑料的依赖。同时,加大对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研究和设计,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确定科学的可循环快递包装尺寸规格,实现共享共通。”
“快递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快递包装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丁德芬说,加大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宣传教育,培养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建议汇总编制可循环快递包装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宣传,支持品牌企业组织开展可循环包装设计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影响力,在‘双11’‘双12’等节点制作公益广告等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宣传活动,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来守护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