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今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鼓励食品企业优化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签标识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针对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等现象,推动食品企业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如今,距离该《公告》印发已有近半年时间,记者今天走访多家线下商超发现,一些今年3月21日后生产的商品,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仍和消费者玩起“躲猫猫”。(工人日报)
商品包装上标识标签关键信息“找不到”“看不清”的现象,由来已久且颇有“屡教不改”的意思。此类模糊化的标签所带来的困扰与麻烦,是显而易见的。商品生产日期不好找等问题,一直困扰消费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找不到、看不清生产日期,常会在超市里买到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更有甚者,一些厂家、商家,故意利用模糊标签暗度陈仓,这客观上给食品安全造成了某种潜在的隐患。
事实上,关于食品包装规范,并非没有相关规定。比如说,《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食品标识应当清晰地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标注贮存条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也规定,应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但客观来说,此类规定有些太过笼统,诸如“清晰标注”等粗放要求,并不足以对厂家构成太多实质性的约束。于是诚如我们所见,太多“含糊不清”的标签,还大量存在于市面。
关于现状之症结,有关职能部门明显有所察觉,相应的堵漏动作频频祭出。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定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其中就对标签上文字、数字的大小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这份新规更具强制力,理论上其颁行之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如今“商品包装标签信息躲猫猫”的现象。当然了,这一现象的泛滥,其实也并非完全是“法律法规缺失”的产物。除此以外,食品工业普遍存在的价值偏差,同样难辞其咎。
大量的食品企业,多多少少都有着“重营销轻研发”“重视觉轻品质”的倾向,对包装袋赋义过多、寄望过重,费尽心思、玩尽花活,到头来反倒是舍本逐末,忽略对于“保质期”“成分表”等最基础信息的呈现。厂商总是在琢磨“要让消费者看到什么”,而没有想清楚“消费者想看到什么”,这或许就是食品预包装往往会“不知所云”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