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装网 - 包装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要闻 | 纸业行情 | 会展动态 | 行业动态 | 政策法规 | 企业动态 | 名企跟踪 | 业界人物 | 市场行情 | 塑料行情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诗传八景 湖湘风光第一次整体“包装”
M.biz | 商业搜索

诗传八景 湖湘风光第一次整体“包装”

信息来源:baozhuang.biz   时间: 2013-07-18  浏览次数:1155

几百年前,宋代的宋迪沿湘江摇船而至,行至湘潭,抬头仰望雨后昭山,云雾缭绕,作山市晴岚图。而此前,他已画下潇湘数景,且将继续沿江而下,最终成就《潇湘八景》,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潇湘八景图上挥毫作诗,并为此作序,是为《潇湘八景图诗序》。

  三湘风情自此向世人展开画轴。美如湖湘,与《潇湘八景图》及其图上的诗、序一起,成于笔触,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宋迪所作八景图已经失传。留下的只是米芾的诗与诗序,供后人鉴赏。

  本期《湖南九章》,为你呈现高度浓缩湖湘文化的《潇湘八景图》及其诗序。

  潇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岚”,此山是湘潭的昭山。昭山不高,却很清凉,坐临湘江。沿古蹬道而上,夏日的疲惫被清风一扫而光。老大爷支着吊床在半山腰,吹着风,打着盹,惬意非常。

  登顶而望,湘水静流,却无法再听到宋迪、米芾划桨而来的船橹之响。

  本报记者曾鹏辉实习生黄珺湘潭、长沙报道

  由来沈括看到八幅画及画上的八首诗,将八景记入《梦溪笔谈》

  对宋迪“潇湘八景”的记载,最早是出于沈括

  的《梦溪笔谈》(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沈括当时并没有到过八景取景之地,他看到的是八幅图,以及图上八首米芾的诗,他认为这就是“潇湘八景”。

  潇湘八景是八幅山水画卷,最早由宋代的宋迪绘成,画上配以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诗以及《潇湘八景图诗序》。

  画卷取景于湖南自北而南的八个地方,它们是湘阴、洞庭湖、橘子洲、昭山、桃源等地,八地的美景被描绘成“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江天暮雪、山市晴岚、渔村夕照、平沙落雁、烟寺晚钟、潇湘夜雨”。但这些地方只是笼统所指,如今要找寻具体的位置,就很困难。除“洞庭秋月”能明显看出其位置所在,其余七景,题名、画作均多以写意呈现,具体位置无法明显辨别。

  较为统一的说法是:“潇湘八景”泛指湖南湘江流域比较典型的景色。“八景没有确切所指,是泛指古代楚地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和物候、一天中不同时间和气象、在湖南潇水湘江和洞庭湖一带的八种自然景观。”美术理论家段炼说。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钟虹滨认为,八景主要分布在湘江一带和洞庭湖边,尤以湘东、湘北较为集中,形成天然的景观遗产廊道。

  为什么潇湘八景主要沿湘江分布?古楚湘为蛮荒之地,江河纵横,鲜有宽阔大道供人通行,却有天然水路传输文明。交通以水路为主,文明亦沿水路而传。“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区域是古代湖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湘江是贯通湖南南北的最大内河运输通道。”钟虹滨介绍。

  北宋宋神宗年间,宋迪与王安石等政争失败,流落湖湘,愤懑不已,于是开始寄情山水,游历湘江两岸,潇湘八景伴湘水逐一呈现。对宋迪“潇湘八景”的记载,最早是出于沈括的《梦溪笔谈》(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沈括当时并没有到过八景取景之地,他看到的是八幅图,以及图上八首米芾的诗,他认为这就是“潇湘八景”。

  景随时节而动,因心境而殊,潇湘八景与其说是景,毋宁说是画作者的情。沈括说宋迪画画不求工,但求“天趣”,这天趣,自其“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而来。但“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画作中又加米芾之诗及诗序,诗解“天趣”,序明诗旨,也辅宋迪之意。“这就是文人画和画匠的区别所在。”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说,“这不仅是一个画作,而是一幅完备的艺术品。”后人因画理解诗,因诗也更懂得画。

  传播湖湘文化开始以整体面目示人

  南宋宋宁宗写成《潇湘八景图诗》赐予当时

  的长沙地方政府,当地遂筑八景台,将诗画陈列其中,以供鉴赏。从此潇湘八景名扬天下。

  在沈括看到“八景”及其诗序之前,当时的“好事者已多传之”了。后来,南宋宋宁宗写成《潇湘八景图诗》赐予当时的长沙地方政府,当地遂筑八景台,将诗画陈列其中,以供鉴赏。从此潇湘八景名扬天下。也招来更多模仿者。南宋的禅僧画家牧溪与另一位禅僧画家玉涧都曾泼墨《潇湘八景》。明代书法家文徵明也曾画过潇湘八景图。

  历代文人在潇湘大地也多做诗来咏一处景物,形成他们心中的“潇湘八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就曾在湘潭昭山驿站谱写《寿阳曲·山市晴岚》。据说当时湘潭县知县是马致远的好友,他邀马致远来湘潭游玩。马致远刚到昭山,在驿站的美酒三杯下肚,驿官就唤来歌女助兴,酒席间马致远摇晃着手里的酒樽,望着珀色美酒,回想起傍晚偶见的昭山晚霞,随口吟唱:“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山水景观集称和集称文化的报春花,‘潇湘八景’不仅是‘模山范水’的典范,同时也是潇湘地区山水文化景观的高度浓缩。”钟虹滨说。

  模仿者一多,他们也传播了八景文化。明清时期,各地多遵循“潇湘八景”所奠定的基本范式,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八景,大至一省,小至一个家族的聚居地。多种模式也得以建立,如“内八景”、“外八景”、“新八景”等形式多样的八景称谓。

  “潇湘八景”还流传到了日本。据文献记载,南宋1269到1299年间,两位中国的禅僧,云游到日本,留下了作品,叫《平沙落雁图》,据说这是最早流传到日本的以“潇湘八景”为主题的一幅画。“后来日本开始接受这个传统,就慢慢地让它整个保留下来”。文化名人梁文道曾说。

  日本人将“潇湘八景”改头换面,如“近江八景”之“坚田落雁”、“粟津晴岚”、“矢桥归帆”、“石山秋月”、“比良暮雪”、“唐崎夜雨”,“二井晚钟”等,成为“潇湘八景”渗及海外的典范。梁文道说:“潇湘八景在日本有名的程度,普及的程度,甚至要大过中国。”

  杜甫来岳阳,发现洞庭湖“乾坤日月浮”的壮阔之美;柳宗元贬湘南,看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而作《永州八记》。“而这都是湖湘一个点的美。”胡遂分析,“北宋开始,湖湘文化进入到一个开放时代。”而在这之前,很少这样铺开面地去发现湖湘的整体美丽风光。自此,湖湘文化走向成熟,“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湖湘文化浓缩于八景。”胡遂说。

  落寞八景不再,仅剩追怀的象征意义

  平沙落雁所在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昔日大

  雁栖宿的沙滩已被硬质河岸所代替,雁声已稀。“江天暮雪”的橘子洲头也已重建成现代公园,昔日里“浪围风撼一洲香”的南橘清香和暮雪皑皑的雪天世界,都随着橘子洲的“重生”流入滔滔湘江。

  宋迪笔下的八景已不再,而诗序中描绘的意境也已不存。“平沙落雁”所在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昔日大雁栖宿的沙滩已被硬质河岸所代替,雁声已稀。“江天暮雪”的橘子洲头也已重建成现代公园,昔日里“浪围风撼一洲香”的南橘清香和暮雪皑皑的雪天世界,都随着橘子洲的“重生”流入滔滔湘江。

  “很多都难以见到当年景象,也难怪人们对其真实性有争议。”钟虹滨说。

  和其他七景不同,“山市晴岚”一直被认为是对湘潭昭山景致的描绘。一般认为,“山市晴岚”的范围是昭山主峰及山脉、昭阳寺、易家湾镇以及在此范围内的湘江河湿地。其中“山”即为“昭山”,“市”是易家湾集市,“晴岚”展现的是雨后初晴水汽在山间弥漫的美妙景致。米芾描绘昭山“依山为郭,列肆为居”、“来者彳亍,往者徐徐”,商贾云集,酒旗猎然,已是宋时湘潭繁华之地。

  现在,昭山依旧,但人与集市已经远去,昔日繁华凋零。

  从昭山之巅眺望宋迪作画的地方,湘水泛着青黄色,对面横躺着沙洲,洲中绿意不再,来来往往的挖沙车留下数条黄色车道,十分刺眼。

  流经昭山的湘水,沟通长沙与湘潭,自古成为上中湘流域出入洞庭湖的水路交通咽喉,也是极为重要的水路停靠码头和集市。史载,隋唐时期,在昭山便设有驿站,至明、清《湘潭县志》称为“昭峡铺”。昭峡铺是州府进入湘潭的第一站。

  “那时驿站十分热闹,当地百姓可以在此买到日常必需品,同时还可以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给驿站。”昭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方欣文说,“由于生意很好,规模不断扩大,便将服务所迁往易家湾。”

  但在80年代之后,易家湾集市也变得人烟稀少,赶集的传统也没有了。只剩残破不堪的古建筑矗立在集市巷道。

  “不了解八景的人就无法在这些地方重温景致的美好。”钟虹滨说。于破败中品味人文情怀,八景实则成为湖湘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专家点评

  由“蛮夷”之地走向文明之地《潇湘八景》成节点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认为,八景之于潇湘,犹耳目之于人也。人无耳目,无以听声辨形;潇湘无八景,无以示其妙颜,无以称其形胜。

  宋迪、米芾之前,湖湘大地尽展书院文化。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注入情感、留下壮丽诗篇。理学大师周敦颐更是在此开创性理之学,传扬后世。人文情怀在湖湘大地极尽展示。而《潇湘八景》图与诗的出现,让三湘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开始结合,景中映情,情中带景,极大丰富了湖湘文化,达到了综合审美享受的高度。

  中国文人自苏轼、米芾,开始具有诗、书、画修养于一体的文人能力。诗、书、画的结合,让自然风景图成为艺术品。一旦成为艺术品,便是影响深远,代代相传。而像“潇湘八景”这样的组画、组诗,则必然成为湖湘大地一则有力的文化广告。

  《潇湘八景图诗序》是九章中唯一由网友评定出来的篇章。其证明了湖湘并不只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锦绣河山之区。传承至今,湖湘人民一直保持着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热爱和自豪感。湖湘由蛮夷之区,成为文明之地,八景是一个节点,更是湖湘文化价值体现的标志。入选九章,实至名归。记者曾鹏辉

  有诗有画,破败之地也能让人记住

  漫步在易家湾古镇,青石板,灰建筑。斑驳的墙壁和古老的门窗昭示着它的历史,纵横的电线和墙壁的标语却给它注入了现代的痕迹。小镇比我想象中大,却如我想象中般人烟稀少、萧条冷落。三五个大爷大妈拿着蒲扇坐在自家门口,屋内正堂毛主席照片醒目无比。

  一位大爷热情地回忆古镇渔业发达的历史,码头上曾是密密麻麻的船只。而如今我眯着眼抬头望,古老屋檐上曾绘制的山市繁华之图,早已破旧模糊,无法辨别。

  曾经通达汉口、苏杭,影响湖广的巨镇,似乎早已被时间的浪潮冲洗模糊。好在历史眷恋,宋迪来到了这里,惊于古楚湘大地还有如此繁华之地,作“山市晴岚”,纳进“潇湘八景”。米芾题诗“酒旗从此不须招”,自此,易家湾的繁华定格于历史洪流,生生不息。

  我曾去过不少古镇,青石白瓦、小桥流水,比这里完美华丽得多,却总少了份人文关怀。一座古城,因为有历史而厚重,即使经历过多少磨难,也无法浇灭薪火相传的人文情愫。因为有了诗和画,易家湾一栋破败不堪的古商铺、半块斑驳的招牌、码头上曾经被人践踏深凹的少许麻石,都让我欣喜不已。记者曾鹏辉 实习生黄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包装网证实,仅供您参考